“青藏高原大型淡水湖介形类的深度分布及其生态学和古湖沼学意义” 研究取得相关进展

2021-12-12

介形类是一种双壳微体甲壳类动物,广泛分布于各类湖泊体系中。它的钙质壳体通常很容易保存在沉积物中,因此常用于生物学分类和地球化学分析。不同介形类物种的出现和数量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对水体的温度、盐度、营养条件、深度以及含氧量。因此,介形类可以作为古环境分析和重建古温度、盐度和湖平面变化的代表。

近日,云南大学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祥忠研究员与国内同行合作,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大型淡水湖泊鄂陵湖2–33 m深处的3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介形类及其相关的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研究共发现9个种属的介形类,作者详细分析了9种介形类的生存水深偏好,为古水深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定性重建过去的湖泊水位。同时,基于23个壳体数量超过200的样本,建立了重建湖泊水深的转换函数。该介形类-水深的转换函数能用于重建与鄂陵湖产出相近介形类种属湖泊的湖面变化,为高原湖泊古湖面的定量重建提供了新手段。

图1 鄂陵湖3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介形类的相对丰度

文中提出,未来应加强高原湖泊介形类的生态学调查研究,探索不同湖泊介形类在不同湖泊不同深度范围内的分布特征,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使用不同湖泊的种属组合与环境参数(如深度变化)的转换函数,并利用群落生态学中的梯度分析方法,在环境因子存在梯度变化的空间范围内,研究各介形类种属的特征(丰度、个体大小等)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此形成“巨型转换函数”,以推动古湖泊环境参数的定量重建。

相关研究成果以“Depth distribution ofostracods in a large fresh-water lak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ecological and palaeolimnological significance”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IF= 4.958,JCR 1区),李祥忠研究员为第一作者,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院翟大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888101、41991323、41672163)、云南省科技厅(202001AV070012、YNWR-QNBJ-2019-295)、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基金(Y20175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IGGCAS-201905)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研究计划(XDB26000000)共同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1.108019


                                                                                                                       撰稿人:张倩